基金经理看两会:这些政策吃下定心丸 A股布局哪些主线

来源: 2020-05-24 08:14:10  
 原标题:基金经理看两会!这些政策吃下定心丸,A股布局哪些主线?平安基金李化松、前海开源邱杰、诺德基金郑源全面解读来了

  中国基金报记者 方丽 张燕北

  编者按:备受市场关注的“两会”召开,在这一疫情特殊时期召开的“两会”究竟有哪些看点?对今年乃至未来的经济形势有哪些影响?对A股市场影响多大?带来哪些领域的投资机遇?《中国基金报》专门推出知名基金经理看两会系列报道,一一揭开这些问题的答案。

  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分别于5月21日、5月22日在北京正式开幕。A股历来有“两会行情”一说,会议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宏观经济政策及行业政策将逐步定调,引发市场及投资者关注。今天,基金君采访了平安基金权益投资总监李化松、前海开源基金管理委员会主席兼联席投资总监邱杰、诺德基金FOF投资总监郑源。一起来谈谈“两会行情”。他们对两会和政府工作报告的核心看法是:

  李化松:一季度GDP为负增长,通缩压力加大。海外疫情的蔓延会给我国二季度的出口和制造业投资进一步带来下行压力,但会随着疫情拐点的到来而向上修复。我国通缩压力在需求走弱及原油价格影响下加大,2月份CPI和PPI同比已呈现回落。预计未来流动性宽松格局依旧,将不断引导资本市场资金支持实体经济。中国资产质地优秀,估值较低,预计海外资金会持续流入中国市场。目前技术创新周期没有改变,新的增长机会仍在出现,所以我对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仍然乐观。

  邱杰:长期比较看好内需消费企业、优质的科技企业、以及国企改革受益的企业等机会。海外经济受疫情影响较大且可能持续,本次两会提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动消费回升,消费领域具备长期投资机会,目前主要会关注一些具备安全边际的细分龙头,希望寻找到长期能具备全球竞争优势潜力的优质企业。两会提出了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也对国企改革着墨较多,未来几年国企改革可能会有所突破,因此国企改革也可能会带来一些新的投资机会。

  郑源:政府工作报告首先明确了更加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和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这将是今年A股市场仍然维持充裕的流动性基础。因此 A股目前的结构性行情仍将维持。另外,此次首次提出的“两新一重”的工作重点仍将是新基建和传统基建,因此看好与此相关的TMT板块、新能源车产业链、传统基建产业链,以及轨道交通建设板块等板块。此外,耐用消费品和大众消费品板块也将会是关注的板块。

  关注“六保”底线,促进“六稳”目标实现

  中国基金报记者:您如何看今年两会政策和政府工作报告?本届“两会”哪些是您比较关注的内容?

  李化松:全国两会顺利召开,明确了扩大内需,稳定就业和着眼未来的目标。对3月份复工以来扩大内需的政策导向,财政、货币、产业、区域政策作出肯定。我比较关注开放改革领域的政策,这类政策往往可以给优秀的企业家创造更好的环境,让企业家来引领经济增长。

  邱杰:本次两会比较值得关注的是没有设定经济增长的目标,我认为这是非常务实的选择。由于疫情影响,目前国内经济以及全球经济都受到很大的影响,单纯保GDP增长意义并不大;本次两会定调淡化增长目标,把主要精力放在保市场主体、保就业、保民生等“六保”上,我认为是一个亮点。

  郑源:到目前为止,两会中最让人关注的重点是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对股市投资而言,以下4点内容尤其重要。

  首先,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没有提及具体的GDP目标,说明今年政府的工作重点更加务实。面对疫情冲击和全球贸易环境的挑战,政府工作对于短期目标淡化,工作目标着眼于更加长效的规划和布局;

  第二,以“六保”为底线,促进“六稳”目标实现,明确了政府工作的发力点,也表明了今年政府重点工作的边界;

  第三,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其中“资金”和“货币”双“直达”,表明了为保证经济尽快恢复的财政和货币管控思路;

  第四,对于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宏观经济目标,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以“两新一重”为抓手,这也体现了今年接下来投资增量可能的主要领域和方向。

  两会政策超预期的板块或有较好表现

  中国基金报记者:您认为今年两会对A股市场影响大么?是否有“两会行情”?您近期是否进行了相关持仓结构调整?

  李化松:我在投资上,更多还是遵循自下而上选股的逻辑,不会专门因为“两会行情”而调整持仓

  邱杰:两会是非常重要的会议,对于全年的宏观政策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对于我们在资产配置决策、行业机会把握都有一定的影响。但总体来讲我在投资中更多侧重于对中长期的判断,以自下而上优选个股为主,所有实际投资中没有根据两会做特别的调整。

  郑源:历年“两会”中所发布的大量政策信息对资本市场都有着指引和导向作用,对A股市场的走势、风格和热点都有着较大影响。

  我认为在今年的两会中,这样的影响力也同样存在。当然,与往年相比而言,今年“两会”的召开时点和背景与往年还是有着很大的不同。今年“两年”由年初推迟到了5月份,在时间点上已经过了年初的布局阶段,从A股节奏上看,已经从年初的结合“春季攻势”的年报行情阶段,进入到“一季报”和“半年报”的间歇期。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显然是由于年初疫情爆发造成了巨大影响。因此,今年A股市场对“两会”的关注点,很明显的聚焦在下半年的投资布局要点上。

  另外,从往年看,进入5月中下旬之后,权益市场会受到传统的半年度节点资金紧张的影响,而进入较长的阶段性调整。但今年由于疫情冲击,市场资金的充裕度应该会远好于往年,政府工作报告也验证了这一观点。因此,市场维持投资热度的可能性较大,调整的幅度和时间都可能会比往年短。另外,从往年的经验来看,在“两会”进行期间,市场的表现会以震荡观望为主,相信今年仍有可能维持这一特点。经历了前5个月的明显结构性行情之后,面对“两会”的各种政策明确,A股市场有可能重新选择投资的热点方向。我们应该也将会根据“两会”所传达的信息来对持仓结构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

  新冠疫情的持续及衍生影响仍是核心因素

  中国基金报记者:能否谈谈目前市场利好因素和利空因素?

  李化松:整体来看,一季度GDP为负增长,通缩压力加大。海外疫情的蔓延会给我国二季度的出口和制造业投资进一步带来下行压力,但会随着疫情拐点的到来而向上修复。我国通缩压力在需求走弱及原油价格影响下加大,2 月份CPI和PPI同比已呈现回落。预计未来流动性宽松格局依旧,将不断引导资本市场资金支持实体经济。中国资产质地优秀,估值较低,预计海外资金会持续流入中国市场。目前技术创新周期没有改变,新的增长机会仍在出现,所以我对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仍然乐观。

  战略上也看好权益市场的中长期机会,因为疫情的影响终将过去,同时我们处于新一轮科技创新周期的起点,以5G、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产业处于爆发初期,存在巨大成长空间。此次疫情,将会加速创新,有助于中国企业更好的把握这一轮和成长机会。经济换挡期下,中国正步入品质消费升级时代,消费增长趋势明朗。更重要的是,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整体估值以及外资配置比例相比其他市场偏低。虽然外资流入进程或受情绪影响出现短期反复,但外资持续流入的长期趋势难以逆转。短期来看,海外的疫情的不确定性在逐渐减弱,西方国家也逐渐开始解除封城措施;中国经济已经率先从疫情中走出,经济正在逐渐复苏。

  利好因素,应该是政府企业对疫情和外部冲击的积极应对。利空因素,还是外部的持续冲击。核心是,我们能否开放心态,改革开放,积极应对外部冲击。

  邱杰:新冠疫情的持续及衍生影响的不确定性仍是市场目前面临的主要不利因素。疫情在全球已经广泛的蔓延,我们很可能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要与新冠病毒长期共存。由于病毒的隐蔽性高、传染性强,在有效的疫苗或药物研发成功之前,疫情将使全球经济长时间运行于正常水平之下,这一方面会压制企业盈利,另一方面也会冲击企业甚至一些国家的资产负债表,并有可能引发对债务、汇率的问题。此外中美关系也因特朗普政府的甩锅、转移视线的操作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面临困难。

  利好的因素主要在于我们国内疫情控制较好,尽管外需不可避免受到影响,但国内经济的循环会相对全球更快的恢复;同时国内的改革也有加速的迹象,比如近期发布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等文件都提出了很多重大的改革措施,如果能够尽快地落地,对于提升我们的经济运行效率、增强全球竞争力将发挥深远的积极影响,对资本市场也是长期的利好。我们认为这也是更为核心和根本的因素。

  郑源:目前市场上最为重要的利好因素主要还是中国率先从疫情中恢复过来,从各项数据来看,中国内地企业的生产恢复情况也是比较良好的。因此,企业业绩的改善预期将有利于提升市场的乐观情绪。而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的应对“六稳”目标的“六保”措施,以及“两新一重”建设与目前A股市场的投资热点是高度匹配的,这也有助于市场的热点延续。同时,为了对冲疫情对宏观经济的冲击,不论是货币政策和财政策略都提供了十分充裕的流动性,从“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来判断,流动性可能将进一步宽松。这对于A股市场保持较高的资金充裕度有着极为正面的作用。

  目前,A股市场也面临一定的挑战。首先,由于今年前5个月,A股市场的热点板块涨幅比较明显,而这些板块相对其自身的历史估值水平而言,已经比较高了。这就需要有相应的业绩支撑来消化较高的估值水平。另外,全球其他经济体疫情的发展以及经济复苏的步伐也会对A股市场产生影响。以上两方面因素都是需要重点关注的主导市场波动的核心因素。

  关注内需消费、科技、国企改革等机遇

  中国基金报记者:您认为两会将带来哪些投资机会?哪些您比较看好?

  李化松:从5月2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来看,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及的内容,对权益市场的长期和短期影响如下:

  1、科技创新和自主可控的目标不会因为短期扰动而改变。全球处于新一轮科技创新周期的起点,以5G、云计算和AI为代表的科技产业处于爆发期,存在巨大成长空间,面对短期疫情的冲击和美国对中国科技创新的围堵,中国企业别无选择,只能韬光养晦,持续加速成长,打破海外相关技术和专利领域的封锁,建立属于自己的自主可控体系,最终实现科技强国。

  2、上调财政预算赤字和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等措施,各类新老基建项目未来可期。为应对短期疫情导致的经济负面冲击,以及海外疫情导致的海外需求收缩,政府果断上调财政预算赤字和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保证了各类老基建项目的顺利实施:高铁、公路、水利设施等,有利于在经济低迷期增加地方活力;同时新基建项目可以打造更加高科技的信息流、物流和能源流:5G、AI、区块链、ARVR等等,为未来经济复苏后更长远的经济发展下一步的发展打下基础。

  3、消费升级和服务升级的趋势不会改变。不论经济处于何种时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会改变,中国也正像70年代的美国、80年代的日本,步入消费升级和服务升级的时代,消费增长趋势明朗:K12教育、医疗服务、宠物经济、免税消费等等。

  4、放水后的低利率环境有利区权益市场整体的估值上修。货币政策的放松导致利率下行,无风险利率或将在较长时间内处于低位,有利于优质权益资产的估值支撑。同时,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整体估值以及外资配置比例相比其他市场偏低,也有利于质权益资产的估值支撑。

  邱杰:我们长期比较看好内需消费企业、优质的科技企业、以及国企改革受益的企业等机会。

  海外经济受疫情影响较大且可能持续,本次两会提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动消费回升;我们认为消费领域具备长期投资机会,目前主要会关注一些具备安全边际的细分龙头。

  科技领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增长引擎,也是中美竞争的核心焦点。我们希望寻找到长期能具备全球竞争优势潜力的优质企业。

  两会提出了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也对国企改革着墨较多,未来几年国企改革可能会有所突破,因此国企改革也可能会带来一些新的投资机会。

  郑源:政府工作报告首先明确了更加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和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这将是今年A股市场仍然维持充裕的流动性基础。因此,我们相信A股目前的结构性行情仍将维持。

  另外,从政府工作报告对于工作重点的描述来看,我们认为首次提出的“两新一重”的工作重点仍将是新基建和传统基建。与此相关的,我比较看好TMT板块、新能源车产业链、传统基建产业链,以及轨道交通建设板块等板块。

  另外,政府工作报告所强调的推动消费回升和扩大内需,耐用消费品和大众消费品板块也将会是我关注的板块。我将特别关注以上板块中5G产业链、新能车产业链、建材、工程机械、食品加工,以及医药等板块。这些板块中相对估值较高的板块可以考虑暂时回避,但经历估值回归正常之后,仍有长期配置价值。从目前市场的状况来看,我们相信短期震荡过后,新基建中的高科技板块或将是下一个阶段市场的主导热点。

  新基建投资将呈现爆发性增长

  中国基金报记者:对于市场预期较高的新基建领域,您如何看?背后有多大投资机遇?

  李化松:国家将5G等科技方向定义为新基建,在当前时点下,首先科技创新代表了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新方向。发展以科技主线的新基建投资,对提升我国的经济发展质量,提高科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提升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有长远意义。其次,国内经济由于海内外疫情问题遭遇短期的压力,需要一定的宏观调控手段刺激,通过投资科技领域带动经济走出短期底部,是明确之举。

  随着国内疫情的有效控制,预计后续政策组合拳将陆续出台,提振国内需求。新基建很多行业都属于产业初创期,资金密集、技术密集,而且很多领域缺乏可参照对象,发展难度高。友好的政策和大力的投入将有效的支持这些行业度过起步的艰难阶段,推动行业进入快车道,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新基建的本质是打造更加高科技的信息流、物流和能源流,结合当前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的大方向,预计以5G商用、大数据和云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新能源汽车等方向为代表的新基建是主要发力点。

  新基建同时可以带动相关产业链条投资,长周期看可引领新一轮科技产业周期上行。我们看好基站供应链、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和新基建直接相关的板块的投资机会。同时新基建环境下将催生出更多的产业应用,带来更多爆发性的应用场景,看好消费电子、游戏和高清视频、信息安全和医疗信息化等细分领域的投资机会。

  郑源:我们一直都认为新基建所覆盖的领域其实可以被理解为高科技赛道的主题演化。其实质性的内容主要还是围绕科技产业链的上、中、下游演化。从上游的芯片制造,到中游的设备制造和系统平台建设,再到下游的各种软硬件应用实施,整体上都将被覆盖。而新能源车产业链其实也被融入其中,当然,新能源车上游还包括动力电池,以及新能源车配套设施充电桩等一些非传统科技产业链的内容。

  从市场来看,科技产业链和新能源车产业链这两个主题从去年年底到今年2月份,已经在市场上完成了一轮比较充分的演绎。截至当前,经过接近一个季度的调整之后,这两个主题有可能再次成为下一阶段结构性市场的主线。

  从科技产业链来看,这其中还融入了国产替代、安全可控和产业升级等国家战略层面的长期因素,其成长空间和持续时间的预期是巨大的。

  而新能源车产业链发展,除去其本身产业的巨大辐射面之外,更是在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原油进口国背景下,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层面的重大部署,其同样具备了巨大的成长空间和持续时间。我们认为这两条产业链均面临巨大的长期投资机遇。